长期以来,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为此,笔者就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审计中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作用以及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相关要求谈些思考。
一、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表述。
客观风险主要来自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属不可控制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审计法律环境风险。据笔者所知,目前,指导教育内部审计工 作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及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而用于规范和指导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 文件以及用于评价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准则性规章制度严重缺失,致使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无法操作与评价,从而形成审计风 险。二是教育内部审计社会环境风险。当前,教育内部的同志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普遍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一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内的人认为,教育内部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过程序、走过场的。加之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都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想获取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困 难较大,从而形成审计风险。三是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问题隐蔽性风险。一些学校在接受过多次的教育内部或外部的审计后,或多或少地总结出一套应对审计的办 法,有些舞弊行为更加隐蔽,有些问题通过常规审计难以揭露,从而加大了审计责任和风险。四是经济责任界定风险。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在于审计评价, 而审计评价又涉及主观和客观、过去与现在、个人拍板与集体决策、领导责任与直接责任等诸多方面,加之有的当事人任期时间长,对其责任界定政策的选取难度 较大,致使审计风险增加。
主观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审计操作,属可控制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构建风险。据笔者了解,目前,有相当 一部分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将内审机构与纪检监察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不在少数。为完成上级交办或本部门安排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时,一些部门只能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在审计独立性得不到有效保证和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审计风险必然存在。二是审计人员素养风险。 教育内部配备的专兼职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教育财会工作岗位上转岗过来的,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由教师改行的,一些兼职审计人员除受专业水准制约 外,在工作角色方面还难以转换,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手段风险。中小学会计电算化的广泛使用与教育内部审计以手工操作为主两者之间在操作层面上的 差别,不仅影响审计效率,还影响审计的精准度,势必形成审计风险。四是审计操作风险。当前,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流程主要基于账项审计和制度基础审 计,审计人员往往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相关的会计资料、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不能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力图通过大量的凭证 审核来发现问题,因此存在一定风险。
二、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 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基于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教育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作为行政执法和经济监督活动,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能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风险加以识别和评估,并采取相关审计方法加以应对,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其次,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以降低学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财务管理中的错弊形成的控制风险; 可以降低因教育财务人员的素质以及会计本身的业务特点导致的会计信息方面的错弊而给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内在风险;可以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强化依法审 计。
再次,教育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方式和审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审 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工作作风和审计成果质量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坚持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严谨细致开展审计工作,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 险。
三、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相关要求
风险导向审计其核心内容是将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这也是风险导向审计区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根本所在。然而,风险导向审计是 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因此,我们在审计模式的选择和运用上要科学地、哲学地对待,既要强化风险导向的审计 意识,充分认识到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又要不脱离教育内部审计实际,将风险导向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结合起来, 用先进科学的审计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在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我们要更加注重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加注重审计立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确定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除应按要求必须做到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教育 人事部门的组织意图,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大力实施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及时为单位或部门领导提供相关信息和依据。要结合教育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充 分考虑如何集中和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围绕领导关心、内部控制关注、群众关切的事项开展审计。
二是要更加注重审前调查工作。审前调查阶段,要注重解读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了解和测试,进一步了解重大错弊风险,形 成对被审计单位环境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前调查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①被审计单位在被审计期间财经财务政策的执 行及变化情况,教育收费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情况,学校财政预算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情况,政府在扶贫助学、公用经费、校舍改造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政策的执行和调整 情况,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情况等等;②被审计单位涉及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如学校概况,学校基本建设投入情况,学校财务管理模式等等;③被 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如财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学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财务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等等;④外部监督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考核 和评价结果,如政府审计部门对学校的审计情况,财政部门对学校财务管理监督情况,物价部门对学校收费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的结果,纪检监察部门对学校专项性事 项检查结果等等。
三是要更加注重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更加注重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要将风险评估程序贯彻审计过程始终。教育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是一个 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在评估过程中,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重大错弊风险, 而应将这些风险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若发现了某个领域存在重大错弊风险因素, 出于谨慎性原则, 还应该进一步推测该领域可能还存在的其他重大错弊或其他领域也存在此类重大错报风险。
四是要更加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从审计证据学的角度来说,分析性程序的客观性、可靠性容易令人怀疑,其结果不易直接作为审计证据,因而审计工作底稿中很少 见到分析性程序的应用及其结果。但笔者认为,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要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帮助佐证审计结 果,降低审计风险。如在审计计划阶段,分析性程序可帮助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 时间及范围。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不仅仅是其他实质性测试的一种补充,它也可能是审计中获取有关账户余额的特殊认定证据的有效方法。在审计报告阶 段,分析性程序可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
五是要更加注重审计沟通与交流。教育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达到内部审计服务于学校财务管理的目的。因此,教 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各个层面人员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获得被审计单位同志的认同和信 任,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充分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同时,我们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 可行的风险管理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出具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服务。
六是要更加注重后续审计工作。是否需要开展后续审计工作是内部审计区别于外部审计的一项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客观要求。为确保审计成果的落 实,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教育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后续审计工作。要通过后续审计跟踪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通过后续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 题并规范财务管理,通过后续审计确保审计成果的落实,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曹艳明 作者单位:如东县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2-04-06 )